肝素钠 | ||||
来源 | 猪肠粘膜 | |||
质量标准 | ChP | 美国药典 | EP | |
人物 | 外貌 | 白色或几乎白色;吸湿性粉末 | / | 白色或几乎白色;吸湿性粉末 |
溶解度 | 易溶于水 | / | 易溶于水 | |
比旋光度 | ≥+50° | / | / | |
鉴别 | 抗 Xa 活性/抗 IIa:0.9 – 1.1 | 抗 Xa 活性/抗 IIa:0.9 – 1.1 | 抗 Xa 活性/抗 IIa:0.9 – 1.1 | |
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硫酸真皮的峰高与肝素和硫酸真皮的峰高之比不得小于1.3,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不小于1.3。与对照溶液(3)一致,保留时间相对偏差不超过5.0%溶液(3) | 样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与标准溶液的主峰保留时间一致。 | 峰谷比:最小1.3,供试品溶液(a)色谱图中的主峰与对照品溶液(c)色谱图中的主峰保留时间和形状相似 | ||
与钠呈阳性反应 | 肝素钠溶液使不发光的火焰呈现强烈的黄色 | 符合钠测试 | ||
/ | 1H NMR 谱:在以下范围内不存在大于信号 1 和 2 高度平均值 4% 的未识别信号:0.10–2.00、2.10–3.20 和 5.70–8.00 ppm。对于猪肝素,在 3.75–4.55 ppm 范围内不存在大于信号 1 和 2 高度平均值 200% 的信号。 | NMR 光谱测定:在以下范围内不存在大于信号 1 和 2 高度平均值的 4% 的未识别信号:0.10-2.00、2.10-3.20 和 5.70-8.00ppm,没有大于信号 1 和 2 高度平均值的 200% 的信号猪肝素的信号高度平均值 1 和 2 存在于 3.35-4.55 ppm 范围内 | ||
兆瓦 | 分子量:15,000 -19,000Da,M24000:NMT 20%,与M的比例8000-16000/米16000-24000≥1.0 | 中号24000:NMT 20%,Mw:15,000 -19,000Da,以及M的比率8000-16000/米16000-24000≥1.0 | 中号24000:NMT 20%,Mw:15,000 -19,000Da,以及M的比率8000-16000/米16000-24000≥1.0 | |
氮 | 1.5 -2.5 % (以干基计) | 1.3 -2.5 % (以干基计) | 1.5%-2.5%(以干基计) | |
酸碱度 | 5.0-8.0 | 5.0-7.5 | 5.5-8.0 | |
溶液澄清度与颜色 | 澄清、无色;若出现浑浊,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在64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大于0.018;NMT:强度1 | / | 该溶液是澄清的(2.2.1)并且 颜色不比范围内的强度 5 更强烈 最合适颜色的参考溶液(2.2.2, 方法二)。 | |
核苷酸杂质 | A260nm 不大于0.10 | NMT 0.1%(重量/重量) | A260nm 不大于0.15 | |
蛋白质 | ≤0.5%(以干基计) | NMT 0.1%(重量/重量) | ≤0.5%(以干基计) | |
有关物质 | 供试品溶液色谱中硫酸真皮的峰面积不应大于对照溶液中硫酸真皮的峰面积(5)(2.0%);除真皮硫酸盐峰外,未检测到其他色谱峰 | / | 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之和:不大于对照品溶液色谱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峰面积(e)(2.0%); 其他杂质:对照品溶液(e)所得色谱图中,未检出面积大于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软骨素峰面积0.01倍的峰。 | |
残留溶剂 | ≤0.5% | / | / | |
干燥失重 | 神经机器翻译 5.0% | 神经机器翻译 5.0% | 神经机器翻译 8.0% | |
炽灼残渣 | 28.0%-41.0% | 28.0%-41.0% | / | |
钠 | 10.5%-13.5%(以干基计) | / | 10.5%-13.5%(以干基计) | |
重金属 | ≤30ppm | / | / | |
细菌内毒素 | <0.010EU/IU | <0.03EU/U | <0.01EU/IU | |
总己糖胺中半乳糖胺限量 | / | 神经MT 1% | / | |
不含过硫酸软骨素 | / | 在 2.12 和 3.00 ppm 之间发现与过硫酸软骨素相关的 NO 特征;在肝素峰之后洗脱不应检测到与过硫酸软骨素相对应的峰 | / | |
效价测定 | ≥180 IU/mg(以干基计) | ≥180 USP U/mg(以干基计) | ≥180 IU/mg(以干基计) |
1、预防普外科、骨科手术中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2.在非手术操作中,用于中度或高度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情况,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3.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短暂性危险因素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的二级预防。
4、防止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时血栓的形成。
5.治疗已形成的深静脉血栓,伴或不伴肺栓塞。